曾擔任美國聯準會(Fed)主席長達19年的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曾說過:
「文盲雖然會讓生活不便,金融文盲卻會讓人無法生存,比文盲更加可怕」。
父母是孩子的理財導師
學校教我們讀書學習知識,讓我們不成為文盲,但圍繞在我們身邊天天接觸使用的金錢,該怎麼分配跟管理卻沒有從小教育,所以父母就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從小我們就可以從日常生活來教導自己的孩子如何落實金錢管理,理財教育就像其他知識教育同等重要,但我們不只不當文盲,?以下分享五個實用的技巧,讓父母可以成為孩子的理財導師:
五件事讓孩子內建理財力
首先,不要害怕跟孩子談錢。在孩子才兩三歲的時候,我就會在日常生活中跟她說,這個有打折,或是跟先生談到繳學費的時候,會說這個是要付給學校跟老師的錢,那這個錢怎麼來呢? 是爸爸媽媽工作跟投資得到的,工作又是甚麼呢? 投資又是甚麼呢? 孩子可能聽不懂具體的金融詞彙,但不要因為孩子不懂而不說,我會說工作就是用自己的時間還有專業跟腦袋的知識去上班,錢就是大人努力得到的薪水喔! 可是社會上有很多工作,每個人得到的錢不會一樣,想買比較貴的東西是不是就要賺更多錢呢? 在這個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去思考了工作,也知道金錢來源並非從天而降,而是要靠付出才能得到,這個過程會形成對金錢正確的理解和態度。
再來,跟孩子解釋需要跟想要。這過程是價值觀的判斷,以及生活樣貌的縮影,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可以把孩子當成大人,在孩子有慾望的時候,簡單明瞭的方式解釋為什麼是需要跟想要,或者為什麼需要節約和管理金錢;像是孩子很想要一個玩具,可是家裡其實有類似的,又玩具有階段性,小孩容易玩膩,並不具備長期價值,我就會跟他說那一樣的錢要不要考慮買文具,例如彩色筆,可隨身攜帶的蠟筆,繪本或是貼紙簿,並假設使用情境,你看這些筆跟繪本我們可以隨身攜帶,在高鐵上或是餐廳都可以用耶,是不是很實用呢? 就能建構孩子的價值選擇,持續到長大能有正確的金錢觀,避免揮霍無度留不住錢。
第三點是購物過程跟孩子討論。這裡的購物過程是指大人之間,比如說跟先生在討論要添購家中物品,我們也不避諱讓孩子了解跟參與討論,因為除了態度外,小孩也模仿父母的金錢使用方式,所以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是,避免使用”錢不夠啊”或是”因為爸爸媽媽沒錢了”,這樣的言論會造成兩個很大的影響,第一個會讓孩子對金錢沒有安全感,第二是會讓孩子認為爸爸媽媽沒有良好的理財能力,孩子就不會覺得自己要擁有跟學習好的理財力;那該怎麼做呢?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在購物當下的考慮因素,例如為什麼選擇一種產品而不是另一種,也可以直接讓孩子知道這個我們不需要,現在不用買喔~ 或是其實不用買那麼貴的以及等有特價的時候再買,而這個一樣的東西若再特價的時候買,可以讓我們留下更多可使用的錢(價差),這個錢可以跟孩子一起去吃一次鬆餅下午茶或是去兒童樂園玩等等,用孩子的價值觀同理。
第四點是讓孩子實踐存錢的能力。理財的重要一環是學會存錢。我們可以先幫孩子立定一個存錢的目標,例如存足夠的錢買想要的玩具或其他物品,讓孩子學會延遲享受,更具體理解需要跟想要,同時有”自己的錢”。給孩子零用錢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該怎麼給零用錢呢,可看看這篇文章,這個存錢的過程可以讓孩子有成就感,而我還會讓孩子存下的部分錢幫她投資,並且跟他一起看對帳單,透過投資讓她知道存下來的錢選對正確的投資工具可以滾出更多的錢,雖然孩子無法徹底理解,但這些觀念會慢慢在他們的頭腦中生根發芽。
最後一點是讓孩子學習分配金錢的能力。零用錢就是孩子自己的錢,這個錢孩子有完全的支配權,但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從旁協助孩子如何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這筆錢;除了可以有開心花費,買自己想要的物品,但如果是壓歲錢這種比較大筆的錢,爸爸媽媽會幫她拿去投資,另外也可以教她捐贈做善事的概念,最簡單的,大部分的超商櫃台都有可捐贈零錢的透明箱,這就很適合讓孩子自己投入零錢,讓孩子知道在自己能力範圍所及幫助別人,雖然錢好像變少了,但獲得心靈的富足,這樣的做法能有效的讓孩子有學習噴配跟管理金錢,並進一步學會控制自己的支出。
透過上面五點,就可以幫孩子內建理財力,而爸媽就是最好的導師,透過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地示範和教育,就算是現在行動支付普及,還是可以透過網銀APP跟圓餅圖來讓孩子之後社會經濟背後運作的邏輯,財商教育不只能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建立健康的金錢觀念,更是替他們將來的理財力跟金錢觀獨立最堅實的基礎。